高中生不是「細路」

Colin Lai 賴得鐘
4 min readMay 7, 2018

--

攝於2001年7月,即911事件前不足兩個月。怎能預料一見後竟成永訣?

911紀念日剛過去。筆者每年在這個日子都憶起那一幕。

在2001年7月,就在911襲擊發生前不久,筆者剛巧往紐約旅遊,在世貿中心雙子塔頂看到一名當地老師帶着一班初小學生認識什麼是地標(landmark)。老師問學生那裏看到什麼地標,學生精神赳赳地回答「自由神像」、「帝國大廈」等。

但最令筆者難忘的是那位老師一直稱呼這群初小學生為「Mr. XX」(XX先生)。

反觀近年筆者身邊不少教育界同工和家長,卻出現一個現象:他們稱呼我們的學生 — — 包括高中生 — — 為「小朋友」或「細路」。

小朋友?細路?

不要以為那只是一個稱呼。這個稱呼潛移默化令我們對學生的觀感有所改變。近日筆者在某些傳媒節目或教育界場合與不同人士討論通識科改革的問題,都發現這個令人憂慮的現象。

在一個電台訪問中筆者發表了對事件的看法掛起電話後,聽到主持人隨口說了一句:「其實要細路考這些艱深的東西幹啥?」

在筆者參與的一個電視直播清談節目中,一位自稱任教英文科的資深老師致電節目說:「十六七歲的細路,哪裏懂什麼叫批判思考?」

救命!一名16歲的香港居民根據法例已可以結婚和擔任公司董事。更何况我們在談論的是參與文憑試的高中生?他們念中六踏入文憑試試場的一刻,很多都已18歲拿着成人身分證了,還是「細路」?我們還期望他們沒有「批判思考」並且不應考核學生的批判思考?

文憑試是大學入學試,我們期望考生 — — 不,這群「細路」而且是不應懂批判思考的「細路」 — — 成為大學生?但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大學入學生由父母陪同往大學校園登記,或者迎新活動玩一些稍為放縱的遊戲,整個社會又大力鞭撻他們不長進、說他們是港孩、說他們不懂思考自己作為大學生的角色。咦?這不正是他們不應懂的批判思考嗎?那究竟我們期望我們滿18歲的年輕人有還是沒有批判思考能力?

究竟我們期望年輕人有還是沒有批判思考能力?

在文憑試通識科改革的討論裏,筆者聽過很多論者說,由於這是「高風險」的大學入學試,因此不應考艱深的社會甚至政治議題。然而一個18歲的成年人理應不懂討論政治問題嗎?在教改之前,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大力批評那時的學生只顧讀死書、唱K享樂而不顧社會時事是社會病態嗎?那我們這個「成人」的社會究竟期望我們的中學畢業生要成熟、要關心社會、要有批判思考,還是這班「細路」不應該懂批判思考和社會時事,甚至考試課程也要設計得讓他們盡量可以逃避學習這些能力和議題,因此通識科考試要廢除必答題而只考選答題?我們這些成熟而有批判思維的成年人不應有這種矛盾甚至反智的想法的呀!

中學教育是由年輕人階段步向成年的重要階梯,大家不會反對吧。既然如此,這階梯的目標應以我們期望成年人擁有什麼特質作為指標。正如我們期望一道往10樓的樓梯不應只興建到5樓(因怕「細路」沒有氣力多走5層)。因此我們只需答一個簡單問題:中學生到了這階梯的終點中六畢業18歲的時候,社會期望他們對社會時事甚至政治有自己的看法、有批判思維嗎?正如我們期望他們擁有英語溝通的能力,不會因為英文單字難記、英語會話很難說得好,便說不如把其實更「高風險」的英文科變成選修,或「其實要細路考這些艱深的東西幹啥」吧?我們反而應鼓勵學生多聽多說多寫英文,對嗎?

懇請大家不要再稱呼我們的高中生甚至中學生為「小朋友」或「細路」了。因為我們期望在10樓看見走了10層樓梯的成年人,是「XX先生」。

原文刊於《明報》2013年9月24日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