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李斯特城

Colin Lai 賴得鐘
3 min readNov 11, 2017

--

相信即使不是球迷,最近也一定聽過李斯特城爆冷,壓倒如曼城、車路士、曼聯等富豪球會,贏取今屆英超冠軍的美麗故事吧。連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以李斯特城憑着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排除萬難奪獎而回來勉勵香港人,彷彿李斯特城就是香港的學習對象,大家用來自我陶醉和勉勵一番。

筆者也是球迷,而且是車路士球迷,對於曾執教車路士的老領隊雲尼亞里奪標,自然替他高興。不過,要把李斯特城的成功套在香港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倫不類的。

李斯特城向來只是一家中型球會,從來沒有在頂級聯賽爭標的機會。筆者在任教的學校裏,除了通識之外也教世界歷史科,剛巧在中三級教到香港史的部分,提到香港上世紀60至80年代的光輝歲月,猛然醒覺:香港以往的美譽多得很:東方之珠、美食天堂、購物天堂、東方荷李活…,香港的製衣業、鐘錶業、玩具業等都令香港早在半個世紀前已經名揚世界,海外投資者和遊客紛紛慕名而來,世界產物也大多 “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

還有70年代的李小龍、80年代的四大天王,都執亞洲以至世界潮流的牛耳。最近因演唱會場地佈置問題而再次成為新聞焦點的黎明,90年代時曾是風麾南韓娛樂圈的一級影星。在反過來是本地青少年被韓國K-pop迷倒的今天,大家會感到很不可思議吧?

因此,其實我們香港一直是在頂級聯賽爭標的前列分子,我們怎會是李斯特城?我們是曼聯、阿仙奴、利物浦的等級。為甚麼要自貶身價,說自己是李斯特城?

這就反映現時香港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自信心低落。這問題由《賭神》系列的電影可見一斑。周潤發主演的第一齣《賭神》,劇情是一名日本富豪賭術不精而求助於香港的賭神高進;即使後來的《賭聖》和《賭俠》,也是替台灣富豪出頭,這是何等威風!足以反映港人那時對自己充滿自信。

可惜到了1997年回歸之後,由張家輝主演的《賭俠1999》以及往後的續集,賭俠的角色卻不再是叱咤風雲的國際賭王,而是變成了一個小混混;這也正好反映了當時香港社會實況:港人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等打擊,以及董建華治下時常批評香港比不上新加坡、處處要「背靠祖國」,彷彿我們很不濟的模樣。

我們要對這種「抹黑香港」說不!香港不是李斯特城,香港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紐倫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工廠及亞洲夢工場。香港一直都是爭標分子,只不過像曼聯近年的情況一樣,由以往成功的費格遜治軍模式,不幸轉換了不適當的領隊莫耶斯,破壞了原有成功的模式,才導致近幾年戰績低迷的困局。

然而,曼聯始終是大球會,背後有雄厚的基礎和爭勝經驗,球會上下相信也不乏有才華的教練和職業球員,只要球迷齊心逼使班主格拉茨以及董事局作出精明抉擇,聘請合適的領軍人才,曼聯要重返爭標行列是絕對有可能的。因為人是短暫的,球會輝煌的歷史和長久以來累積下來的有形無形基建(例如通訊科技、法治制度等等)卻是長期的,甚至永恆的。只要球會上下齊心,光輝必會再來。

筆者作為世史教師,在中三至中六的歷史課中,時刻不忘向學生指出香港的光輝一頁,讓學生不要妄自菲薄,以為我們真的要靠別人才能存活。相反,我們是在1950年代面對轉口港貿易因韓戰禁運而全面崩潰的威脅下,反而能轉型打造世界工業中心的奇蹟;再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嚴重打擊本港工業的致命威脅下,再次創造奇蹟轉型成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強韌和解難能力,不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胡說八道就可以抹殺的。只要港人能爭取選出自己心目中適合的領軍人物,必定能夠像高普帶領的利物浦或者施蒙尼的馬德里體育會那樣,再次令這兩家歷史悠久的球會打進歐洲決賽的!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6–05–12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