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錯失的真意義:記中三測驗事件
早前,筆者答應了學生要把一次校園風波(其實是筆者的糗事)寫出來,本文就是要兌現承諾。
事情是這樣的:筆者與另一位老師任教中三級的世史科,十月如常地進行測驗。怎料,測驗上的問題卷和答題紙列出的題目出現了錯誤,問題卷上要學生解釋「無畏艦」和「最後通牒」的意思,但在答題紙上卻寫成了「國族主義」和「同盟國」。測驗進行時,有同學問負責監考的高年級同學,但可能通報機制出現了問題,雖然已說明依照問題卷作答,但結果仍有部分學生答了前者,部分答了後者。
測驗過後,當然議論紛紛,同學們跑來問怎樣處理。跟同事協議的結果是,我們會照樣評改兩個版本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取消這兩題。筆者在反應較大的3D班提出可以考慮重測,同學們連聲說好。不過,因為那只是一班同學的意願,而且任教中三級的老師有兩位,筆者便提出要徵得另一位老師的同意,在中三的五班舉行公投,以一班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3D班的同學同意了。
這次爭議不只在校園裏進行,而是同時移師到不需要實名貼文的校園SECRETS群組裏去,並且引來連續幾天的爭論。一方面是受影響的中三同學訴苦說不公平;另一方面則有師兄師姐說,只是一兩道小題目不用太緊張。中三同學當然很氣憤,說他們只是緊張分數而已,難道緊張自己的成績也不對?
看到這個情況,筆者實在很過意不去。因此再上3D班的課時,便決定要向他們解釋:
「我看到網上的爭論,覺得有需要向同學解釋一下。首先,我從沒想過要卸責,因此上星期上課時叫了『午安』後,我第一句說話便是就這次出錯向同學致歉。然後,我也願意就此事承擔我應有的補救責任。我和Ms. Chu 決定兩組答案都會批改,是因為這樣對有溫習的同學更公平,相反便只會讓沒溫習甚至漏答的同學蒙混過關。」
「而我開始時選擇不作重測,也不是因為懶惰。因為最懶惰的方法是取消這兩題的分數。但是,我知道中三同學功課很忙,實不希望因為我個人的疏忽而連累全級同學都要再溫習。但是各位同學回想上星期課堂上,重測的建議其實是由我主動提出的,不是你們逼我的。因為我想,如果我的學生經過投票,自願地要再溫習我教的內容一次,作為老師的我高興也來不及,又怎會拒絕?不要說因為試卷出錯,即使同學們覺得第一次測驗成績欠佳而想重測,我也絕對樂於再出一次和再改一次卷的。」
當然也有同學問,若果重測之後的分數低了,會不會計算兩次之中較高的分數?這一點,筆者拒絕了,因為「大家應該是覺得不公平而希望重測,而不是為了『拿着數』。因此若果投票結果是重測,第一次的分數便會作廢。這是我的底綫。」班裏有好幾位同學都點頭表示同意。
當天晚上,在那校園SECRETS專頁出現了一個新的貼文,內容是原本有份批評這次出錯的一位同學說,聽到筆者課堂上的解釋後,明白了背後的考慮,也接受並不再怪責筆者了。這樣筆者才稍為釋懷。
最後,投票結果是二比三,不會重測。宣布結果時,看到班裏個別同學眼框泛紅。筆者相信這不是因為分數,而是覺得公平得不到彰顯。這心情就像筆者看美國總統大選,充滿歧視和狹隘觀念的特朗普勝出時的心情相似吧?對此筆者仍然心存歉疚的,希望同學們能接受筆者真誠的道歉。
我答應同學們要把這次的事件寫出來公諸於世,首先是要立此存照,警惕自己以後出卷要謹慎;二來筆者對於匿名的SECRET專頁也很不以為然。因為若果覺得事件對自己不公,為甚麼不光明正大地爭取,令公義得到彰顯?而筆者把這件事公開地寫出來,不藏頭露尾,是本著「錯就要認、打就企定」的精神。若非如此,作為歷史和通識老師,如何以身作則向學生展示如何承擔自己犯錯的責任?
這次事件實屬風波裏的茶杯,但卻提醒了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面對學生的責難(當時在課堂上確有些很兇的目光投射過來),要很自覺地按住不快,並放下所謂「教師」的尊嚴;先反省自己而非責難學生的態度,而當發現錯在自己時,要虛心並大刀闊斧地嘗試糾正。更重要的是,要開誠布公,讓學生清楚自己決定背後的原則和考慮。可能筆者幸運,執教鞭近三十年至今天,絕大部分學生都很講道理。而在高透明度而理性討論的情況下,能夠達成的雙方瞭解更是難能可貴。
筆者希望藉此事向學生說的是,在今天的社會面對各種不公,自己必須站出來爭取。筆者任教的學校管教較嚴,學生在權益問題都只留在網上討論。但這完全無助解決問題,單是情緒發洩又有何益?故此,透過今次的中三測驗爭取重測事件,希望能起一個啟發的作用,逐步改變同學的被動心態。這才是香港未來需要的公民。若果筆者今次借本欄公器私用能達到這效果,相信大家也不會太介意吧?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