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的「正向評卷」
不少初教通識或擔任閱卷員的通識老師都要經歷一個過渡期,由自己主修或主教的科目思維轉移到通識科的評卷原則。「正向評卷」原則(Positive Marking)是其中一項不少老師都感到困難的項目。
所謂正向評卷,簡單來說是指我們評卷時應看考生表現出來的能力,以及給與考生「無罪推定」(Benefit of the doubt)的彈性。在筆者的本科歷史科中,多年前在卷二論述題已引入這種評卷原則;然而通識科在這方面可說是比歷史科更「正向」。這裡筆者與各位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正向評卷是由學生做到的,而非做錯的開始看。傳統學科不少採用後者的原則,拿起答卷就數算答案裡的錯處,然後把答卷的分數由評分表的滿分那一點向下看,錯誤愈多愈向下壓。
通識科則剛好相反。我們看的是答卷反映出來的能力做到哪裡,由評分表的底層向上看直到適當描述的那一點為止,細微的資料錯誤反而不重要。
例如一般而言,如答卷能充分了解題目要求,以及作出相關的論證,而論證亦有其邏輯與合理性,即可取得最高層級。即使答卷之中可能有些數據錯誤、論證瑕疵甚至小部分內容偏離題旨都不打緊。如果答卷正循題目要求作答,但論證並不完整(如未能解釋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才會被評至中層級。
與不少同工分享一些高分課業時很多時都會聽到「這裡、那裡都與現實資料不符,為什麼還這麼高分?」或「這裡這一段與題旨不符,為何寫了『IR』(偏離題旨)的答案仍能取得高分?」可能就是老師未能掌握以上的原則。
「無罪推定」考生答案
通識科正向評卷與其他科目不同的另一點是「無罪推定」。意即對於考生在考卷上作答的理據或資料,除非與常理相距甚遠,否則閱卷員應先假設考生答案合理的可能性,再審視其推論是否合理。
舉2012文憑試卷二第三題為例。題目問及濫用胎兒基因檢測可能引致哪些社會問題。考生可能回答社會男多女少的問題,從而舉出各種男女比例數據,如1.25:1、1.1:1、1.5:1等都有。以上數據閱卷員應先接受,無需上網搜查國家部門官方數據。然而若考生指比例為2:1,那當然有問題了。
另外,考生也可能指以上社會現象會引致部分職業如零售業或護士等出現勞工短缺,因這些行業向來聘請女性為主。這是閱卷員可能會想: 「現時性別平權的觀念已日趨普及,這個問題根本已不嚴重。」固然在現實中我們會作此質疑,但在試卷上我們可較寬鬆處理,退後一步想其實考生這樣說也並非不可能正確,先看看他怎樣推論才判斷論點的合理性。
持考生論點「並非不可能正確」與「合理╱不合理」的分別在於閱卷員先按下自己的判斷,讓考生說他要說的話,再回到上文提到的正向評卷原則審視答卷做到了多少。這時才反映考生的實力,閱卷員的立場與價值觀也才不會影響評分。
這一點十分重要。因學習通識科的素材來自五湖四海,沒有標準文本或權威。一字一詞的解釋在這個世代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閱卷員一己的識見即使如何淵博也不可能蓋過全港數以千計通識老師的識見。正是懷茬o份謙遜與自己的專業識見,不卑不亢來評卷,就是正向評卷的最重要原則,也正是通識想教懂學生理性思考同時敢於批判的態度。
原文刊於《大公報》教育版,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