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IES改革 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Colin Lai 賴得鐘
3 min readApr 2, 2019

--

早前有傳媒放風,指教育局轄下課程專責小組對文憑試通識教育科提出改革建議。其中一項是把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簡稱IES)校本評核由現時必須參與改為由學生自行決定是否參與(下稱「退出機制」)。以上建議本意雖佳,但若然落實,恐怕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現時通識科要求每位考生撰寫不多於4500字的報告,佔科目總成績20%,其餘80%由筆試而來。考生進行IES須自行擬題及搜集資料,一直有師生表示投入大量時間及精力。因此報道指小組建議考生可自行選擇不予參與,以減輕學習負擔,但成績將以第4級封頂。

然而,建議其實未考慮學校師生的互動實況。現時制度上雖說考生必須參與IES,但其實學生絕對有權選擇退出,只要不遞交報告便可。這樣考生將損失IES全部20%分數,但成績毋須封頂。純以筆試的80%分數計算成績等級。

根據筆者以往學生從考評局購回的試卷分數分析,取得第5級只需約65分左右,意味考生在現制下即使放棄IES,但透過加倍努力,仍可單憑筆試取得第5級或以上,建議的退出機制反而限制學生成績,何益之有?

觀乎不少學校的安排,早於中四下學期已開始IES程序。這階段學生其實對於中五生活以至自己對公開試的實際能力均未能充分掌握,此時決定放棄IES難免倉卒。反之,現時考生在老師指導下開展IES,老師可一直檢視學生能力而因材施教,若學生能力及興趣稍遜,老師才安排學生降低探究難度或酌量減少字數,能取多少分便取多少分,到情況有真正需要,才完全放棄20%分數,似乎是更具彈性地照顧學生利益的做法。考評局要做的,只是向學校及學生家長澄清,不遞交IES報告只會引致分數的損失,不會被視為缺席考試,把自主權交回師生及家長手上便可。

由此可見,自行退出機制建議的效果,其實現時機制已可兼顧;相反若落實建議,反而流弊叢生。

首先,建議機制嚴重削弱通識科宗旨。近年通識筆試已被批評為引致操練而違反通識課程宗旨;IES要求學生自主探究他們有興趣的議題,並作出分析及評量,正好平衡了筆試的操練。退出機制正正連這自主空間也予以削弱,有矮化通識科本質之嫌。

此外,IES在中學文憑證書的國際認證方面,亦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於外國高中課程往往強調學生自主探究,以及撰寫長篇報告,與本港向來以筆試為主的考試文化不同,因此IES據悉被視為本港中學文憑符合上述要求的主要憑證。尤其由去屆開始,考評局取消多個選修科的校本評核部分,已令中學文憑認證備受壓力,也變相令IES肩負更大認證責任。若退出機制落實,對中學文憑國際認證未知會否造成影響。

此外,作為公開試的一部分,所有考生應盡量以同一水平衡量成績,以達致最高的可比性。若分為參與和退出IES兩批考生,他們之間的分數計算方法不同,難以確保兩組分數可公平互換。若如傳媒報道般引入深淺兩份程度不同的筆試試卷,問題將更複雜而影響整個文憑試的公平性及認受性。

筆者感謝課程專責小組就師生壓力作出改善建議的好意與承擔,然而觸動核心科目要顧及的問題繁多,宜作廣泛而公開的諮詢,以充分了解校內的具體運作,制訂真正符合前線實況及機制細節的政策,才不致弄巧反拙。

賴得鐘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科目委員會主席。以上言論不代表所屬組織意見。

原文刊於《信報》2019–04–03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