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專業是通識教師的責任
新學年開始,各位通識科同工一定忙得不可開交。在此筆者謹代表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會祝願各位在新學年事事順利,學生表現步步高陞。
近日有論者再次提出通識科內容偏頗,以致年輕人傾向反特區政府甚至醜化祖國的說法。通識科一向秉持多元理性思考,筆者就從這個角度,與各位讀者討論一下這個議題。
首先,從教師角度看,任何通識老師都不敢以學生成績為賭注,對學生實行政治立場的灌輸。因為經過過去三年的公開考試,老師和學生均清楚可見在作答題目時必須提出贊成與反對的意見,才可以此為基礎再論證自己的立場。
就以2013年考卷中,曾引起一些爭議的卷一第2題而言,(c)題要求學生論證拉布有否損害港人利益,評卷指引中清楚指明要取得最高層級的7至8分,考生必須「就正反兩方面,提供全面及具批判性的論證」。今年的考卷也有類似題目,要求學生討論示威遊行能否提高港人生活素質。評卷指引雖未公開,但相信對正反兼論的要求不會有任何分別。
在此情況下,通識老師不可能偏教他自己立場的論點,否則學生表現受影響,老師本人也要向學生、校方、家長甚至自己的良知負責。尤其是分列正反意見之後,學生立場取態贊成還是反對,老師更不可單向灌輸,因若學生不明白其中的邏輯就無法就自己的立場進行解說;而解說的邏輯性及仔細程度正正是通識評卷最看重的準則,單靠死記硬背搬字過紙,甚至難以取得合格分數。這一點,在本年六月底本會與香港教育學院和教協合辦的研討會上,嘉賓之一的教聯會主席鄧飛老師和筆者均無二致。可見對於通識老師會對學生進行政治灌輸是多慮了。
從學生角度來說,既然已有考卷參考,老師在課堂上也依以上的正反論證的方法討論議題,相信大部分學生對於上述的答題要求已很清楚。雖說學習不單只是為了考試和進大學,但考試卻絕對是為了進大學。在試卷上學生絕無理由和分數賭氣,因自己的政治立場不依評分的要求作答。既要考試,自然需要依考試的要求學習和溫習,也即是要兼顧正反雙方的理據。
學生透過理性思考、考慮正反意見、細心審視客觀證據,從而作出立場,這正是通識科的精神所在。在此基礎之上,不論學生最後對某項爭議採取支持或反對政府的立場,相信作為老師都會感到欣慰吧。
就考評局而言,有論者指他們的題目偏頗,然而卻未能提出客觀的證據。筆者和不少通識同工對此論均已曾提出反對。過去三年考卷中,六個題目的議題分列如下(*為本港政治議題):
三年考卷共18題,只有三題問及本港政治。究竟如何偏重本港政治議題,令人費解。事實上,作為考評部門,面對眾多的社會議題,小至個人及家庭問題(如家庭分工)、大至全球爭議(如中國國際事務參與),要取捨已不容易。從以上的表列可見他們已嘗試均衡不同單元議題。題目偏頗的批評對他們似有不公。
總括而言,通識科希望學生獲得的不是政治取態,而是思考的方式;而思考方式各有不同,但當中有共通的原則,例如重視客觀證據、遵循嚴密而邏輯的推論過程、多元思維甚至對不同持份者的同理心等。不是說通識科同工不能接受批評,只是希望批評者也能遵循以上的思考方式,因筆者深信,不論政治立場如何,通識同工都希望學生能學會以上的理性思考原則為我們的宗旨。
原文刊於《大公報》教育版, 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