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層次的高下
在通識科裡我們經常分析不同持份者對事物的看法。這些不同看法令他們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應和行動,而行動背後必然帶有目的。不同的目的固然來自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和考慮,也有層次高低之分。
例如我們可以把目的分為兩類:工具性目的和原則性的目的。工具性目的是指我們作出某種行為的目的並非達成該行為本身,而是為了達成其他目的。例如我們讀書是為了考試,然後進大學,最後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找工作而非讀書本身。
原則性目的則相反,進行某行為的目的即是實現該行為的本質所在。例如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享受學習本身的樂趣以及培育人性以致社會完善的本質。各位都能感到原則性目的在層次上比工具性目的為高吧。
以通識科為例,固然它是一個考試科目,因此同學都以考取優異成績以進入大學為主要目的。在學習期間主要集中在不同的論證方式、題型處理,以至背誦各種資料等作為例證,務求提升作答質量。
而坊間也可能以工具性的因素來考慮通識科的價值。例如說這一科因為不容易取得好成績,因此應該取消;也有人說這一科不像理科或企會財科那樣,沒有對應的大學學科,因此修讀完後「沒有用」,因此可以把這一科矮化,例如改為選修科等。
以上正是工具性的目的,把教育視為達致上大學的工具。當然作為文憑試科目之一,考慮它對於進大學的用處無可厚非。然而這絕不應是唯一的目的考慮,更應考慮原則性目的。
從原則性目的來看,既然教育的本質乃是人性的完善,通識科正是循此原則來發展。由單元一至單元六,學生由自身的反思(如自尊感的討論)、到個人與社區以至中國以及世界的理解和互動,都是年輕人邁向完整公民的必要訓練,正正是教育的本質所在;筆者並且斗膽地說沒有另一科比通識更能達此目的。
可見通識科作為必修科有其必要,也正是文憑試課程優化本港教育的重要一環。固然仍有改善空間,卻不宜矮化甚至撤科。這一點已為社會人士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以上對目的層次的討論,希望能令同學們在答題時可以從不同向度思考,令答卷角度更豐富,向度更廣。當然這是工具性的說法;筆者更希望的,是同學真的透過通識科提升自己的思考層次,則符合教育的原則性目的了。
原文刊於《大公報》教育版,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