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謬誤之後:通識科怎走下去(一)

Colin Lai 賴得鐘
5 min readMay 15, 2018

--

約兩星期前某報章突然「投下炸彈」,指政府有意大幅修改通識科評級甚至撤去其核心科目定位,惹來通識業界嘩然。後來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主動澄清並無此事,報章對此次爭議的關注程度亦日漸冷卻,通識科似乎又避過一劫。

鑑於坊間對通識科仍有諸多誤解,筆者日前刊登在報章的「通識爭議懶人包」,希望能就某些常見爭議作出澄清;不少前線通識老師和大學學者同樣紛紛撰文,希望增加公眾對本科的認識,也有利於業界取得共識。

所謂「有危才有機」。今次爭議令通識業界空前團結,筆者亦有幸借此機會與不少前綫老師會面商討。就傾談的內容,可以歸納出一個共通的結論:澄清過後,通識業界應為通識科下一步該怎樣走整合意見。這裏筆者斗膽,就考評和課程兩方面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一些討論。

不過有一點須先提出:若政府和部分政治人物經常就通識科的改革說三道四,只會破壞前線老師與政府的互信,對事情一點好處都沒有。倒不如把檢討及前瞻的工作留給現行教育局及考評局轄下的既定機制,讓委員會能本着其教育專業工作。

考評方面

先說考評方面,通識科自2012年至今雖然已經歷了七次考試,但作為一個嶄新而與傳統學科取向不同的科目,不少老師和學生仍在摸索之中;加上考卷一直以來的蛻變,引發了一些討論。這裏集中其中兩個討論方向:概念應用和卷一題型,但筆者沒有答案,還需各方尋求共識。

1. 建立「審定概念」名單?

通識科着重概念的認知和應用。現時的課程文件設有「探討問題」和「相關價值觀和態度」。開科初年老師和教科書出版商大多以此為依據。然而隨着社會的演變,議題推陳出新,課程文件不可能覆蓋所有可用於考卷內的概念。

有同工表示通識科的概念既多且闊,上述情況會造成教學上造成困難,惟恐教學時漏了某些概念和議題,便會影響學生備試而感到壓力。有鑑於此有同工建議考評局制訂一套「審定概念」之類的概念庫,審定例如100個概念詞,以便老師預備教材時有所參考。

然而這項建議的可行性甚低。一來這意味考評局要在考生於中三升中四之時已公布選定的概念,然而如上所述社會不斷地演變,由考生升上中四至他們中六應考的兩年半間,這些概念會出現多大的變化?2015年若提出「公民提名」,也想不到短短三年已沒有人再提吧?此外,在考卷的資料或題目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審定名單以外的概念。這樣審定概念名單便會變得毫無意義。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出版的「資源套」固然是很好的參考,但坦白說考評局在擬題時沒有義務必須跟從資源套的內容,「考試天書」亦非資源套出版的目的,因此對於老師來說只是另一個參考,對備試的實際意義不大。那麼作為一科應緊貼社會脈搏的科目,如何平衡議題與概念的重要性以及課程有限的課節與學生溫習的需要?這是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 卷一過於「八股」?

以往通識科的卷一考卷常被指過於着重考生就議題的發揮,資料也以文字和漫畫為主,因而令題目變得過於空泛而且文字導向,對理科生不利。不知是否因此自2016年起,卷一的三題均出現數據資料,因而比重較多轉向了數據的整理與分析,技巧性大幅加強,但學生的發揮空間如以往的「漫畫詮釋」亦相對減少。

原本數據的理解與分析也是批判思考的訓練之一,年輕人在理解社會政策或現象均需相關的技巧。然而三年下來,卷一的數據題逐漸被形容為「八股」,因題目要求變得愈來愈追求細緻的解說,例如表列橫直怎樣看、如何計算及描述升跌、數據之間有甚麼關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砌」夠4分的答案等等;而有時這些數據分析與議題本身的關係不是很緊密,換句話說考生即使對議題認識很淺也能答到4分裏的3–4分,有老師和考生便覺得有違通識科的精神。

近日有些網媒文章甚至形容通識考試已變成純粹操練。這顯然是不公平的評論。一來這些數據題只存在於卷一較低分的題目中,6至8分題目仍然需考驗考生對概念和議題的認識和發揮,卷二更加未見這類數據題型而仍保留議題分析的架構;二來如筆者於今年一月在本欄刊登的文章(「框架」是雙面刃,宜平常心視之)所述,坊間所謂的題型框架,實際只是其中一種由老師和考生經驗累積而成的建議格式,絕非必須要跟從的硬性規定。

不過近年通識科考生操練題目的情況的確有增無減,筆者任教的班級亦如是,這是不容否認的現實。那我們要思考的是,第一,我們心目中的通識科究竟應強調考生自主思維的發揮,還是更強調考試技巧的題型?前者較難操練而且難度較高,而且評分時閱卷員之間必有差異;後者可藉操練確保一定成績,而且評分差距較窄,但與通識科的目的相距較遠。第二,現時卷一的數據題不論在分數、題目數量和佔用考生的考試時間等方面是否太多?第三,除非把更多題目改為4分短答甚至以往曾有人建議的多項選擇題,閱卷員評分有差異既是必然之惡,現時的雙評制(甚至三評、四評)能平衡分數差異與通識科目的嗎?這也需要業界同工協商。

還是要同工多發聲

本文篇幅有限,僅蜻蜓點水地提出兩個考評上的問題。下次將會就課程方面提出一些大膽的建議,作為誘發討論的點子。

其實考評局設有多個科目委員會,檢討各科每年的考卷設計、用字、水平等等。筆者為通識科的科目委員會主席。每年會議,來自前綫同工、大專學界以及教育局等的代表均對考卷提供寶貴的意見。但委員的意見是否真能反映大部分同工的想法和需要,則要靠各界多發表意見,或透過各通識專業團體發聲,才有望把這些憂慮和問題反映到真實考卷上。而我們通識老師則是眾多科目中更願意表達自已意見的一群,更希望大家利用這個特點為學生謀求福祉。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7–05–15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