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身分意識:現況與前瞻」座談會後記

Colin Lai 賴得鐘
5 min readNov 11, 2017

--

「近兩年通識課堂討論最難掌握的是甚麼議題?」今年初我們一班聯會幹事構思專題講座的題目時,不約而同地說:港人身分認同。因此大家便着手籌備這項活動,希望能啟發我們備課和教學時的靈感。

以往的「中國人」、「香港人」二分法在今天已變得複雜。筆者更加懷疑所謂的「中國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國人」這種形容究竟還是否適用。單是「本土」這個概念已經有多種解讀。早前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以本土主義為號召的梁天琦便引起了更多何謂香港人的爭議,令這個討論更加複雜。

就此我們在二月底假中文大學舉行了「港人身分意識:現況與前瞻」座談會,並邀得三名嘉賓: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趙永佳教授、被封為「真。香港人」的本地藝人河國榮先生,以及年輕社運領袖張秀賢先生為我們一眾老師們講述這個議題。

張秀賢以近年不同事件剖析港人身分認同

首先發言的張秀賢回顧了不是很久之前的情況: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時,港人的愛國情懷仍十分濃厚,一方面踴躍捐款賬災,另一方面對中國在奧運中取得佳績感到自豪。但再望當下的香港社會,尤其年輕一代,這種感情已相對變得疲弱,而高舉的是愛港的本土意識。

接著張秀賢道出何謂本土,其實是隨着時代而轉變;例如1989年本港支持北京民運可否稱為本土事件?固然,當時仍未回歸的港人支持的,是遠在北京發生的事;然而,當上百萬名市民上街遊行及參與隨後的各種聲援行動,卻是切切實實地在香港這片土地發生。這已成為我們集體回憶的一部分。

到了今天,港人對於這種中港關係,以至北京對港人本土意識的打壓,引起了很多反抗情緒。當廣東話、小店、茶餐廳這些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並且牽動港人情感的事物均受到威脅時,這種壓抑的情緒自然爆發成為像「光復上水」之類的行動。因此年初二的旺角警民衝突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不過,張秀賢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才是定義我們香港本土身分的基礎。其中一例是港人重視秩序和文明。他說年初二凌晨因旺角的事態而整晚無法入睡,其間在電視畫面上看到參與衝突的群眾竟在便利店排隊購物。如果在外國有類似騷亂,早就把店舖搶掠一空。

另一例子是香港的多元性。例如最近某家開業多年的麥當勞快餐店關門,竟引來很多港人的集體回憶,明明麥當勞是外來的企業,但它融入我們的生活後,我們把它視為本土的一部分。由此寄語我們不能太着重敵我矛盾和排他性,以致把多元、文明這些核心價值都捨棄掉。

河國榮對香港有深厚感情,不忍本土特色逐一消失

說到多元,河國榮當然是代表人物。約30年前買單程機票來香港圓歌星夢的他,發言前在白板上畫了一組圖案。圖案的左方是一間小屋,小屋裏有一個人,代表年輕人;小屋外有一個大箭咀向右伸延,箭咀的盡頭是一個問號。

河國榮說他很喜歡香港,因為香港人很有禮貎、有文化,與內地仍事事以金錢掛帥很不同。但是香港也有一小撮人,依從內地事事講錢的價值觀,而不幸地這一小撮人卻是有財有勢、可以左右政策的人,因此金錢便逐漸剝奪了我們香港珍視的事物。他拿起粉刷,逐一抹去白板上小屋的牆壁,口中說着這些港人港事:「無咗小販、無咗廣東話、無咗繁體字、無咗自由……街市、大排檔、〔電車的〕叮叮變了嘟嘟。」為甚麼沒有了?全都只因為錢。

圖案表達的是河國榮對現時香港年輕人面對前景茫然的憂慮。沒有了上述我們珍視的東西,年輕人有甚麼憑藉?他們面對樓價高企、處處被有權有勢的人們封殺,他們的前途能往何處去?因此他提出一點:香港人應該要為自己人着想,保護自己人,不害自己人。政制在可見將來似乎沒有改變的可能,但在民生方面總是有可做的事。例如以科技代替實體的店舖,以避過高昂的租金等。但總的來說,香港人還是要「勇敢、創新,不要絕望,幫自己人」,我們便有希望。

最後,趙永佳教授總結時提到,希望北京和特區政府明白,愈急於在香港推行所謂的「國情」,其客觀效果只會適得其反。近年本土意識急速冒起是最明顯的證據。而通識科要肩負起指導學生多方面思考、理性而多角度分析的責任,使我們的年輕一代能以更客觀的視野回應社會的變化,可說是任重道遠,而且是現今香港社會所必須存在的學科。

總的來說,筆者會這樣歸納三位講者的發言:張秀賢先生和河國榮先生都不約而同地指出,香港的多元性和文明是我們的核心價值。然而,內地經濟發展比香港遲起步,仍停留在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時代以金錢掛帥的價值觀,卻嘗試把這種香港在八、九十年代已逐步捨棄的價值觀重新強加於香港人身上(例如重經濟「建設」而忽略保育、無限擴大自由行而不顧北區居民生活等),結果引來強力反彈,催生本土意識的建立與鞏固。

然而,正如三位講者均先後提到,我們決不能因為各種的打壓而把這些價值觀都捨棄,否則像英語諺語所說:「把嬰兒連污水一起倒掉」(“throw the baby out with dirty water”,即捨棄不好的事物時,連好的也一起扔掉)。這反而會令我們迷失自己的身分,是得不償失的。

後記:

最近因強調本土意識的梁天琦坦承自己並非於香港出生,掀起一陣何謂香港人的討論。其中梁的論述,與自稱「左膠」的張秀賢和並非在政圈活動的河國榮的一些說法,竟有相似之處。筆者認為這是很健康的現象,因為本土思潮在過往兩、三年的論述仍在形成階段而眾說紛紜,未來發展對港人意識的塑造有很深遠的影響,實在值得繼續關注。

相關連結: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港人身分意識現況與前瞻座談會-張秀賢分享內容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港人身分意識現況與前瞻座談會-河國榮分享內容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6–03–10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