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21通識卷

--

近幾個世紀世界經歷現代化的過程,其中一項核心價值就是理性化。理性化的目標之一是盡可能以邏輯、最務實的方式達致最大的效益。當然過度強調理性有時會產生非人性化等很多問題,但在現代化社會大抵以理性思維作為決策與行事的基本準則。這一點相信不會很多人反對吧。

例如為何在僱用老師時要遵行性別平等的原則?除了保障兩性平等權利外,即使以功利角度看,帶著性別偏見去聘請老師只會縮窄學校可選的人才。例如有學校管理層認為女性較有愛心因此較適合教師工作,是毫不理性且欠科學根據的想法,結果是令校方在篩選老師時自行縮小了可選擇的人才。誰說男性不可以有愛心?(沒聽過「暖男」嗎?)

為甚麼談通識會扯到這麼遠?因為近年教育局政治掛帥的政策正正是偏離了理性的原則,在去年文憑試通識科和歷史科開考前突然發動「海瑞罷官」式批鬥兩科的科目經理逼使二人請辭,理由竟是因涉事人員多年前的一些社交媒體發言,與專業的考評程序公平性無任何邏輯關係,完全偏離現代社會公共行政原則,粗暴地干預了本來行之有效的考評局程序。

較早時歷史科考試過後,前考評局歷史科科目經理楊穎宇博士在網媒公開撰文【註】,指出歷史試卷在考核水平、提問方式及用語、資料運用以至史實的正確性和中英譯本的對應性等方面均錯漏百出。更早前通識科試後本會理事張銳輝老師及筆者也指出通識卷亦出現類似問題。

教育局只求政治正確而罔顧唯才是用的理性原則,結果令部分具豐富考評經驗的前老師因政治立場不符而不獲考評局起用,另一方面擔任考務人員從來不是優差。局面搞得如此稀巴爛,不少具經驗的老師也不願意下海。最後當然有些老師會「捱義氣」地接受委託,但這政治掛帥的方向無疑大大縮減了考評局可以選擇的人選,更甚的是根據楊博士文章所述,考評局甚至沒有好好安排交接工作,相信通識科也是一樣。

因此正如歷史考卷一樣,通識科試卷除了考評的質素大幅下降外,也同樣出現以往少見的疏漏。例如筆者在試後短評中指出卷二第一題 © 部分問「醫療專業人員在維持公共生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以「實然性」而非「應然性」的提問方式一來有違以往通識考核邏輯推理而非只覆述事實的本質,在邏輯上也難以站得住腳。因考生頂多能做的只是以各種理據推論誰應該可以擔任最重角色而已。難道現實中特區政府真的正在由最「應該」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專家在「實質」主導著抗疫的工作嗎?

卷一第三題(b)要求考生「指出及解釋香港發展電子競技產業的一項優勢及一項困難」看似四平八穩,但英文卷卻譯成「identify and explain one advantage and one difficulty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sports industry in Hong Kong.」其中「advantage」一詞除了中文卷的「優勢」外還可譯成「好處」。若考生有不同理解應如何處理?楊博士一文提到試卷「稿件經科目經理、試卷主席、擬題員、審題員、教育局官員、校對員、審核員,竟然可以讓一大堆問題永續至最終稿」剛巧是教育局粗暴干預的兩科,出現如此低級而且向來極少出現的錯誤,很難說是巧合吧。

當然這些政治決定的後果並不由主事的官員去承受(甚至他們會獲得某方面的讚賞),而是影響了考評公平性令考生利益受損。這才是最令莘莘學子、關心學生福祉的家長與教師等感到痛恨的地方。

【註】楊穎宇〈盤點2021年歷史科試卷〉《眾新聞》2021–05–08

原文刊於《教協報》717 期〈通識縱橫遊〉專欄 (2021–05–17)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