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不等於二元對立
上星期二資深通識老師鄧飛副校長在本報撰文,指今年文憑試通識科卷二第1題設計欠佳。筆者與鄧老師看法有異,特此向其討教。
該題目(a)部分指: 「你認為中國要增強國力,政治穩定是否比經濟發展更重要?試解釋你的答案。」鄧老師認為「……比……重要」的句式意味「二選一」、「兩者不可兼容」,與中國實際情況不符。因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必然同時進行,而且二者有因果關係;例如政治穩定可吸引投資,相反經濟發展則或有利政治穩定,因此題目不應規定考生二選其一,否則「不知該怎麼解釋好」。
對上述看法,從題目的語意邏輯以及通識考卷的特性看,筆者認為鄧老師對題目的理解以及要求似乎有所偏離。
首先,題目並沒有強制要求考生二選一。注意題目的問法: 「A是否比B重要」,邏輯上考生可選擇「A是比B重要」,或「A不是比B重要」;而「A不是比B重要」又可再分為「B比A重要」以及「A與B同樣重要」。若選擇最後一種取態,則沒有二選一的需要,考生可答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同樣重要。
然而,就筆者與不少同工的交流,以及從自己粗淺的教學經驗所見,在答卷中解釋「A與B同樣重要」難度較高,因在有限時間內很難清楚解釋二者的重要性完全相同,故此通識老師們通常都勸喻學生在答題時選其中一方較為划算。從這個角度看, 「二選一」是考生自由的取態,而非題目的硬性要求。
「二選一」非硬性要求
若以此批評考卷設計,則似對擬題者不公了。況且,即使二選其一,也不等於非此即彼。因非此即彼是絕對比較,比較重要性則是相對的比較;前者是非黑即白,後者是灰階的深淺,概念上截然不同。打一個譬喻:媽媽和太太誰重要?說媽媽重要,不代表太太不重要。二者都重要,只是程度有異而已。
更重要的,是鄧老師的討論中似乎忽略了題目的前半部分: 「增強國力」。題目要求考生做的,不是純粹比較政治穩定還是經濟發展重要,而是何者對增強國力更重要,有一個清晰的比較目標而非抽象的整體比較。套用上述的譬喻,題目不是比較媽媽還是太太更重要,而是媽媽還是太太對於我供書教學誰重要,那當然是前者;但媽媽還是太太對於我往後直至退休的事業發展誰重要,那明顯是後者吧?有沒有比較目標,結果可有天淵之別。
從家庭關係說回題目,誠然如鄧老師所說,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二者並存,而且可能有互為因果的關係,但這套論述之中,完全沒有觸及國力的討論,那就完全偏離題旨了。
意即即使如鄧老師在文中提出: 「經濟的發展,大幅度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增強了對管治當局的認受性,減低了對現有政體的衝擊和不滿」;但「對現有政體的衝擊和不滿」與「國力」看不到有直接的關係,那就完全不能達到題目的原意,筆者甚至懷疑這種論點可能不能取得合格分數。
即使採用上星期二拙文提出的「正向評卷」原則,閱卷員以開放的胸懷給予考生「無罪推定」,考生也要具體地論證其說法,否則就只能視作論證層次不足而評以較低分數了。希望上文就一些題目理解及作答考量的討論,能有助釐清有關考評及題型處理的思考,讓我們教導學生應付考試時更得心應手。
原文刊於《大公報》教育版,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