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是雙面刃,宜平常心視之
可能因各校都接近考模擬試,近兩個月有關通識題型的討論又再熾熱起來。雖然考評局和一些專業通識教師團體過去都舉辦過不少相關講座,自己也負責籌辦以至主講過不少(香港電台通識網也辦過),但始終無法完全釋除所有前綫老師和同學的疑慮。
筆者估計可能是通識科講求「通」的特性;但「通」的反面是沒有一致的答案,因而很容易造成不同解讀;這特性加上香港長久的應試文化,很容易令老師和同學自我設限,反而有損「通」的實踐。
拜讀了早幾天陳應聰老師的文章,非常認同他的一句:「也許僵化的不是考試,而是我們自己。」其實通識科在評卷時對於所謂的格式非常寬鬆,所謂的「題旨」或「題目要求」也主要在於字詞的理解;即使字詞理解也盡量寛鬆。例如早幾年出過的「國力」不一定限於坊間常用的「綜合國力」定義、「可持續發展」也不一定限於教科書常用的「社經環」架構,只要考生能有合乎邏輯和合理的解說,都被視為有效答案。
題型也一樣。考評局從來沒有規定某一類題型必須採取甚麼架構和格式作答。所謂「三正一反」、「先立後破」等等只是老師或坊間的作答框架建議,絕非硬性規定,各位可找每年數百名出任考評局閱卷員的老師來證實。我們也可以利用考評局公開在其網站的考生取高階的樣本(第五級額外示例)去印證上述說法。
例如於2014年首次出現的「評估」題:「評估夜間燈光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的影響。論證你的答案。」(卷二第三題) 當時引來不少討論。考評局的說法是考生需要 (1) 列出正方論點,例如某現象的利處、(2) 列出反方論點,例如某現象的弊處,和 (3) 提出衡量準則比較孰優孰劣。
我們以平常心去理解「評估」這個動詞,老師如何用考試去「評估」學生表現,自然要 (1) 看看學生答對多少、(2) 看看學生答錯答漏多少。但也要 (3) 畫出優良常可劣或合格與否的準則,例如是50 分、40分或者曲綫(所謂拉curve),而且能解釋為何以此為準則吧?
但有沒有規定的答題架構?每年說到評估題型,一定有學生問:應該列出所有利弊才一次過評估,還是每段各列一個利、一個弊,然後「段段清」地評估?根據考評局的準則,是兩種方法甚至其他符合以上三點要求的格式都可以。考評局放在網頁的高階樣本(第五級額外示例)結構是這樣的:
由上例可見,考生是利用分列弊處和利處,然後在總結部分「一次過評估」而論證立場。但在2016年的考評局範例(第五級)卻展現了另一種評估模式。當年的題目是:「評估電子社交媒體在提升香港青年人的社會政治參與的成效。論證你的答案,」考生採取的則是「段段清」的形式:
這兩例展現的格式迥異,但同樣達成了上述考評局對答題的三項要求;而該三項要求則從我們一般對「評估」二字的理解可得。這旨在展示所謂某一「題型」根本沒有所謂規定的框架。如果老師看了2014的解說,以為「一次過評估」是考評局規定的框架,進而教導學生只可以這種框架作答,便不會出現2016年的範例以及日後可能會再出現其他我們還沒見過的作答框架。這有可能令學生自我規限了作答的彈性而影響表現。
但當然筆者也並非對作答框架嗤之以鼻。它固然有其重要的價值。其實作答框架就像象棋的棋譜。(還有青年人下象棋嗎?)中國象棋棋譜往往指第一步棋是「炮二平五」。這應該是根據無數棋手的經驗累積而作出的建議。但我們下棋一定要「炮二平五」嗎?對着不同對手的不同棋局,當然可以有不同的部署。
同理,作答框架是在很多考生的經驗加上老師及補習名師的分析而作出的建議。面對不同考生對題目的理解、不同的題目或議題等等,應該跟從坊間常用的框架還是靈活應對都可自由選擇。當然不少老師和同學會說不跟常見框架很危險,還是安全一點好。這是個人的選擇,但並非題目的限制。把它說成是通識科考試鼓勵操練題型甚至套上甚麼「反智」「反邏輯」的標籤;或者故弄玄虛,把明明可以正常理解的題目刻意「拆題」變成無理地複雜的套路,都是不必要的。
這樣說一定有讀者認為筆者離地。但以平常心來看,框架是必要的,但框架是一個工具,用來讓我們更清晰地表達我們的想法與邏輯。對某一種題型,不論議題和資料胡亂生硬地限用一套框架作答,不是更不切實際的離地嗎?以平常心看,以慣用框架為參考,視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才是「通識」這個「通」字的意義,也其實才是最貼地的解說。
原文刊於《集師廣益》201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