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議題壓力下 記者、教師同病相憐

Colin Lai 賴得鐘
3 min readDec 1, 2017

--

自從香港開啟了「港獨」議題能否在學校討論的爭議,向來旨在培養學生處理爭議的通識老師竟也成為了爭議的一部分。對於政府就上述問題的立場飄忽不定,時而說不可討論,時而又說可以持平討論,實在令老師無所適從……

剛巧筆者的一名舊生現於一家傳媒機構新聞部門任職,在校園應否討論「港獨」的爭議初次浮現時,我和他自然便談到這個問題。

「現在竟然連上課也如此政治化,你們當老師的也捲進這個漩渦裏去。真慘!」他這樣對我說。

我苦笑回答:「是啊,很多像我這一代的老師從來只是想每天怎樣教懂學生應付考試、帶些課外活動便是。雖常說校園是社會的縮影,但總覺得學校範圍是一個處於防火牆內的區域,可以享有較多自由空間去討論和探索嘛。」

校友再問:「會否有很多老師擔心職位不保?」

想到這裏突然感到一陣悲涼。作為科主任, 也是常額教師,其實職位的穩定性較高。但在這個畸形體制內被剝削多年的合約教師,會否真的會因懼怕爭議而自我審查,刻意避開「港獨」或其他敏感的爭議不談?反正筆者身邊很多通識科的同工都認為「港獨」這個議題出現在文憑試的機會其實不大。

自我審查

說到自我審查,與我正在交談的這位年輕人,不就是每天承受着壓力的新聞界前線工作者嗎?今天香港的傳媒生態,言論空間愈見收窄,也有聽過一些同樣在傳媒機構工作的舊生訴苦,說上級如何對他們洗腦,甚至辛苦做好的報道不能「出街」等。會否有新聞界前線工作者因為「踩過界」而被解僱或不獲續約,因而感到自我審查的壓力?

這不就是和今天教師們因怕在校園討論「港獨」而被取消教師資格一樣嗎?雖然我們都清楚知道政府或辦學團體沒有法律基礎這樣做,但在立法會參選確認書出現後,政府原來可以先打壓人,即使上訴成功已沒有了議席。同樣對更微不足道的教師,我們如何抵抗?

令人髮指

慢着!當前線老師為秉持學術自由而奮力盡責時,校長和辦學團體正正應該肩負起捍衞前線員工的屏障作用,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因此,8月底爭議升溫時,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校長透過傳媒表示,校園內應保持討論的自由空間,並相信老師有能力持平公正地引導學生討論,對我們通識老師實在是一股暖流;相反個別辦學團體向老師施壓,指不容校園內討論政治議題,不知教育初心飛到哪裏去,令人髮指。

同樣地在新聞界的領域,筆者相信大部分的前線新聞工作者都如我的舊生一樣,在公開試取得上佳成績考入大學新聞傳播學系,面對環境惡劣的職場而收入與付出不符正比,但仍為社會公義往前衝。新聞機構的老總以至老闆,應做的是作為他們的屏障,保護他們實踐天職才是。

這樣看來教師和新聞工作者的命運確在這一刻連結起來,繼續奮力捍衞這個城市的核心價值……

原文刊於《信報》2016–09–24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