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學年高中學生會的期望

Colin Lai 賴得鐘
4 min readNov 12, 2017

--

新學年伊始,相信不少同學都會「上莊」,成為課外活動組別的幹事甚至主席。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分子,你有沒有想過實踐你心目中理想的學生組織?

筆者在任教的學校擔任學生會其中一名顧問老師。還記得一年前的九月底,中學爆發了大規模的罷課潮。那時我校的學生會幹事和一班熱心校友迅速地組織了罷課日當天的活動,包括觀看新聞紀錄片(《鏗鏘集》必不可少吧?)、老師和學生的分享、專題討論及反思等等。另一方面,不參與罷課的同學也須受到尊重,他們留在課室,老師照樣上課。自己當時亦借此機會詢問同學為何不參與罷課,他們的回答有理有節,應是學習「今日香港」單元中社會政治參與議題一次很好的實踐及反思。

一年過去,學校生活「回復正常」,還是該與社會一起進步?

過去的兩、三年,香港這個社會學會了很多,而一次又一次的社會事件也充分地證明了年輕人有承擔、有魄力,對身邊的人和事醒覺性也提高了不少;雖然有時想法和經驗尚不很成熟,但很多時比所謂的「成年人」更明事理,因此不要輕易相信「成年人」說你們沒有能力的說法(這一點日後再討論)。

然而,在學校生活裏能活出這份承擔、魄力和社會醒覺嗎?

因此今年筆者向我校的競選學生會內閣提了一些問題,也有一些期望。當然,他們會否納入政綱絕對是他們的自由,我無意干預。但也希望在這裏與各位分享,在「上莊」之時反思一下活動的路向。

以往筆者所聽所聞的中學學生會政綱,內容大抵是準備籌辦多少課外活動、有沒有聯校活動、找到多少商戶給予同學優惠等等。我問今年的候選內閣:「你們覺得這是蛇齋餅粽式競選,還是真正發揮同學一人一票選學生領導?」

我不是說中學要大搞政治社會行動(但如果同學有此抱負,我倒是十分支持甚至尊敬的),而是在組織一個中學學生會或活動小組時,是不是可以從一個小型公民社會的方式去思考?既然得到同學的民意授權,能否擔當起真正的領導和代議士角色,為同學謀求福祉,而不只是福利?例如在校政方面,可否有系統地收集同學對學校政策與發展的意見,向校方反映,以尋求學校朝着更貼近同學心目中理想校園的方向邁進?收集意見當然不止於簡單發一份問卷,然後把統計數據交給校方便算;而是有沒有向同學提供背景資訊?有沒有舉辦分享會或透過學生會與班代表的例會,讓同學發表意見?有沒有督促班代表與其代表的班內同學作出諮詢,甚至詢問不同老師以至家長的看法,然後才拿着這些意見向校方反映?

此外,隨着高中通識科的發展以及社會環境的演變,相信現今中學生對社會的關注──不論因為應付通識科考試,還是因為感到要盡公民責任也好──比以往高了很多,並且在持續發展之中。作為學生代表,會否在這些問題上回應這個發展趨勢?例如與通識教育科或其他科組合作舉辦講座,或就部分受青少年關注的社會議題收集同學的意見並作出討論,再透過學校刊物或網上平台發表等等。

另外,學生會可否幫忙培育低年級學生的領導才能?學校裏總有一些學會的主席是低年級同學,經驗不足,而且支援網絡薄弱。作為學生活動精英的學生會領袖,會否找機會與他們多作交流,傳授經驗和找他們協辦活動,讓他們透過實戰,從你們身上學習。有人說過,一個領袖是否成功,除了他任內的成績之外,更重要是看他離開之後,成績和理念能否傳承下去。這對學生會領袖也適用。

不少社會發展的研究均指出,公民社會的建立是一個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基石。沒有健全的公民社會,即使有民主制度、經濟力量,在短暫光輝後總不能持久。公民社會的重要質素,例如溝通、包容、理性討論和分析、重視程序公義、堅持核心價值等,都要由小開始建立。經歷了過去一年的學生公民意識覺醒,如何把這份醒覺轉化到學校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尤其學生領袖)都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5–09–08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