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好老師 研究與現實

Colin Lai 賴得鐘
5 min readNov 11, 2017

--

《經濟學人》雜誌在六月十日的封面專題罕有地以教育為題,引述美國數項研究,討論《如何培養好老師》,並得出一些與我們理解相異的結果;除了「突破盲腸」外,也突顯了港美兩地教育環境的不同之處,觸發筆者對教育現況的反思。

其中一項研究結果是,課時投入多少與教學效能沒有關係。文章引述經濟及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和國際貨幣基金 (IMF) 的數據,比較多個國家的教師每周平均工作時數與量度學生能力水平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 (PISA) 值的關係;結果是日本和南韓的 PISA 值相若,同屬最高分數的層級,但日本教師每周平均工作時數 (約55小時),比南韓教師 (約37小時) 高出超過三成,可見教師工作並非「多勞多得」。(註1)

現今很多老師都盡心盡力,經常在課後對個別學生提供指導,以及在假期及放學後進行補課。有不少校長更強逼老師進行補課,都是香港人向來重量不重質的價值觀所致。筆者固然明白文憑試課時短促但課程卻廣泛,所以時常有捉襟見肘之痛;然而,部分老師補課時只顧「衝完」課程,或者是無止境的課後小測、統測、練習等,投入時間多但服膺於邊際生產力遞減的定律,或是多勞未多得的原因。

文章亦提出了另一項研究結果,指全美教學效能頂尖10%與最低的10%的老師作比較時,學生受益有三倍分別 (雖然不知道如何量度)。這顯示了有效地運用不同教學策略,使用同等課時收到更大的效益,會對師生雙方也有益處。由此可見教學策略的重要性。《經濟學人》文中引述另一項研究結果,正正比較了不同教育策略 (Education Strategies) 的資源投入及教學成效。數據總結如下: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10/6/2016

看到這個圖表時,筆者心裏暗忖:「糟糕!高效能的教學策略,例如對學生提出回饋、朋輩輔導學習等,均似只關乎老師的教學技巧是否純熟而已;若教育局官員和校長看到原來小班教學和聘請教學助理效益這樣低,豈不讓他們有藉口削資?」

但正如我們教學生做資料回應題,都不應只看數字表面意思,而該看深一層以及加上社會情景的理解才對。

筆者嘗試把以上的教學策略分為「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兩大類;前者包括表中效能最高的四項,以及「個別獨立指導」和「分流教學」,後者則包括「小班教學」、「教學助理」及「改善校舍」三項。

「教學方法」類的效能較高,然而,「教學環境」卻是容許「教學方法」得以實踐的必要條件,而這正是香港與美國的學校環境大相逕庭所致。如文章引述的研究建議所說,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不外乎兩個方法:一、透過有系統而嚴格的職前師訓計畫,培訓老師在課堂上對課程的掌握與事前策畫,以及不停追問學生然後給與回饋的反應;二、讓教師有更多機會進入課室汲收經驗。

單是以上兩點,在近年本港教育資源投放不足的情況下已不可能做到。因為全港學校均在縮班,不少就業輔導組老師和高中生已說,滿腔熱誠也難如願,所以不會選擇修讀教育學系。這樣,第一點已無法做到。即使有幸成為教師,面對現時教育局的薪金撥款機制和不少校長和校董會的操控,教師往往以合約方式受聘,可謂朝不保夕,汲收了經驗又如何?隨時來年連教席也失掉,或者轉校面對完全不同的環境,過往汲收的經驗已用不上。結果第二點也只是紙上談兵。

再者,根據美國加州教育部的資料,當地法例規定初中每班必須少於30人,對香港大部分學校來說,已是天方夜談。(註3) 面對35至40名學生,若無小班教學,如何能「不停追問學生,然後給與回饋」?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在上課前的準備工作必須非常充足。

美國在25–30人一班的教學環境下,根據上文引述的數據,每星期工作約45小時;但教協今年三月發表的報告卻指本港教師工作時數「近60小時或以上」,「四分一教師每周工作更達71小時或以上」。(註4) 即使有教學助理也無法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備課,更何況教育局中止聘請通識教學助理的撥款?對,教學助理對教學效能的直接影響也許不大,但他釋放了老師些微的行政工作時間去做好備課的工作,卻是容許高效能教學策略的關鍵。這一點不能被數字所蒙蔽。

總括而言,作為前綫老師,努力固然需要,但反思勞動密集式的補課、功課和測驗,思考如何有策略地善用課時進行高效能的活動,甚至容讓學生有多一點自由休息空間,使他們的腦袋得以調整所學和為自己的學習排程 (例如暑假減少補課,讓學生可自行安排溫習作息),都是老師們可以採用的策略。另一方面,政府亂花公帑在大白象工程和「無厘頭」的獎學金項目,卻不從問題源頭──教師團隊──入手,根本沒有誠意解決問題,也是該受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譴責。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對改善這個狀況會起着重要作用,這絕不是無限上綱。我們通識老師都很清楚這一點吧。

註:
1. 文章比較了各地教師薪金水平 (經調整各地購買力後) 與PISA值的關係,結論是同樣沒有必然關係,但強調政府必須投入資源厚待教師,使社會菁英亦願意留在教師團隊。但因非本文重點,不贅。
2. 有關「後設認知策略」,筆者所知也不多,不敢班門弄斧。根據網上資料所述,是老師引領學生根據後者的能力及性向等,自行制訂學習節奏與策略等等。
3. CalEdFacts (2015),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6–06–22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