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重遊隨筆

Colin Lai 賴得鐘
3 min readDec 4, 2017

--

即如車路士班主艾巴莫域般的富豪,要重建史丹福橋球場也要得到地方議會首肯才可動工

過去的聖誕及新年假期,筆者與各位通識老師一樣,相信都可以從繁忙的上學期教學工作中暫時得到喘息。筆者乘此機會重遊倫敦,除了觀看精彩的英超球賽外,也感受一下2004年第一次遊歷倫敦後,這個城市的傳承與轉變。

還記得第一次遊倫敦時其實對這個地方並不感到特別好感。那時英國經濟可能還比現在好一點,但霧都給我一種老態龍鍾的感覺。作為在大學修讀歷史的畢業生,對於倫敦遊之不盡的博物館固然喜出望外;然而十天過後,心中卻有點不是味兒的感覺。反覆思考,我想正是因為整個城市固然充滿歷史氣息,卻也只有文物古蹟,每一幢建築物動輒過百年歷史,反而像倫敦的天氣般有一種沉鬱的感覺。

今次重遊,整個城市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科芬花園(Covent Garden)已大幅翻新成為商店林立的購物區。筆者下榻的酒店在利物浦街(Liverpool Street)車站旁,鄰近聖保祿大教堂,因利乘便也去一趟,卻發現原來與十年前已大有不同。教堂周邊已興建了許多新商場;在泰晤士河對岸也興建了「碎片大廈」(The Shard),看似也將以此為中心大興土木。其他市中心地區也因翻新重建而明亮不少,比十年前的感覺朝氣勃勃得多。

保育意識抬頭

回想通識課堂裡談到文化保育的課題,不禁對於倫敦這些轉變感到好奇。打從2006年保衛天星碼頭事件開始,港人對文物保育的意識抬頭,開始重視集體回憶與都市歷史氛圍這種精神生活素質;同時對於地產商只顧發展漠視社區文化的態度也開始抱持抗拒的態度。回歸前被謔稱「文化沙漠」的香港尚且如此,視歷史為人文社會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英國人又怎樣看待文物及歷史古蹟日漸商業化的發展?例如科芬花園的蘋果商店(Apple Store)於2010年在一幢二級歷史建築物改裝而成時,筆者翻查當時的報道並沒有像在香港的反對聲音以及司法覆核,反而倫敦人非常受落,並視這家商店為城中重要地標之一。

據說車路士球會的富豪班主艾巴莫域治(Roman Abramovich)為了增加門票收入,希望買下球場附近的土地擴建史丹福橋球場。阻止他的不是地價,而是當地的社區反對。根據當地法律大型發展計劃需先得當地議會首肯才可進行,即使美國福布斯富豪榜估計其身家超過100億美元的俄羅斯人也動彈不得。這種法制上規定的民間參與是否倫敦能發展出一套可持續的保育──經濟均衡發展模式的關鍵?短短的九天行程,當然筆者不可能得出任何結論。只希望新的一年祝願各位通識同工在教學上更得心應手,並且常有機會稍歇一下充充電及作點反思,則可令我們的教學生活更加充實了。祝各位新年快樂!

原文刊於《大公報》 2014–01–07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