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行領悟生活質素
上星期與各位通識同工分享了自己在聖誕假期重遊倫敦的體驗。一星期後意猶未盡,續談一些見聞以及此行觸發自己的反思。
這是筆者第一次在冬季歐遊。聖誕臨近在基督教氣息濃厚的倫敦自然掛滿聖誕裝飾,節日氣氛濃厚。街上美輪美奐的,十分迷人。英國人可能較為內斂,未至於四處播放聖誕歌曲,但在主要購物大道Oxford Circus附近有統一的裝飾品,不像香港般各家商店自行布置,令人感到全市歡騰的氣氛。
早已有友人提醒,聖誕假期倫敦市民會全市休息,因此12月25日當天可能要關自己在酒店房間看電視。慣了在香港生活,心想少逛一些商店沒關係吧。豈料那天早上發現,所謂的全市休息名副其實。不單止餐廳、商店全都關門大吉,連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也休息,被迫要返回酒店吃昂貴的早餐。
這還不止,連地下鐵和巴士也停駛。這情景對我這個香港人來說實在太震撼。我們香港人以拚搏見稱,即使農曆年初一關門的商店也很少,頂多是休息一個早上讓年卅晚遊年宵的員工多睡一會。但那天的倫敦卻好像拍電影《潛行凶間》似的,行過商業區真的空無一人,最旺的購物區才有些遊客在拍照(商店仍是關茠滿^。這對於我這個「大鄉里」實在是一次特別的體驗。
後來有以前教過而現於英國工作的舊生說,他們每年都會在聖誕前購買大量食物,聖誕前夕在家裡請親朋來開派對;住得偏遠的索性就留在朋友家中度宿,聖誕當天就一起嘻嘻哈哈的看電視、談天說地。
幸福感千金難求
這不是反映倫敦市民對生活素質的追求嗎?多營業一天可能真的會多賺一點收入,但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為茼菑v篤信的宗教,與家人一起歡度一天,這種幸福感真是千金難求。回想起來,筆者年幼時,每逢年初一,的確商店都會休息,人人都往親友家中拜年去,因此媽媽一早會預備過年食品,早上一起吃年糕、油角、煎堆等;電視開一整天,雖然都是重播的賀年電影、台慶、港姐決賽或紅白大賽,但一家人一邊看一邊說笑,親友到訪時敘舊一番又談談近況,的確是樂也融融。
然而近年香港的租金高昂,休業一天的成本很高,不少中小企都捱不住一天「納空租」。超市及百貨公司不少年初一也照常營業,更不要說地鐵、巴士停駛了。說起來,其實這些變化並不是遠古的事。只是香港在過去的十多二十年,變化真的很大。這也反映我們對生活素質的追求隨茠懋|條件的轉變也會相應不斷變化,從而令我們對事物和傳統的價值觀也會改變。對於教通識的筆者當討論到生活素質和中華文化傳承時,實在要多多提醒自己這一點。
說回倫敦之行,其實12月25日當天,筆者和太太結果由位於東倫敦的酒店一直漫步了個多兩個小時到市中心,途中看看景色拍拍照。這種偶爾的悠閒感其實反而是更優質的享受。反而如果商店照常營業,卻沒有這種體驗。其實作為一個經濟城市,也不需要每一刻都在為錢奔波呀!生活素質也有物質和精神之分嘛!對嗎?
原文刊於《大公報》 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