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獨立專題探究 (IES) 後,給教師的幾點建議
因疫情關係,考評局最終決定本屆文憑試通識科評核以「投降輸一半」的「特別安排」方式處理,考生只需呈交獨立專題探究(簡稱IES)A、B兩部分,反而最核心的C、D部分不予評分。
這處理當然極不公平。因為正如教協早前發出的問卷顯示,過半受訪通識老師表示應屆考生已完成或接近完成整份IES報告,現在被迫丟棄報告主體的C、D部分,有老師反映是「懲罰勤力的學生」。
動輒改動考評架構更加損耗制度的公信力。試問日後審視本屆考生成績時,應如何與其他各屆考生作比較?這決定背後那種只顧政治上「交數」而輕視制度公平原則的安排,隨著早前歷史科撤題風波以至這輪「特別安排」,恐怕日後陸續有來。
聽說部分學校正考慮把已完成A、B部分的IES報告發還給學生。一來在「特別安排」下,A、B部分的字數限制定為1,500字,這意味早已完成的同學需要重新審視這兩部分有否超出此限,此外也讓他們能作出最後修訂盡量取分。這無疑反而加重學生負擔,決策的離地與反智又可見一斑。
不過事已至此,考生仍要應付考試。老師在帶領學生修訂A、B部分時,或可提點他們以下幾點。
首先,就著新的規定,如字數超過上限便需要作出一些調適。較常見的是把部分必須保留但較次要的文字轉往註腳。例如考生可把問卷抽樣方法或探究議題部分背景資料移至註腳。此外在重點詞彙方面可否略作刪減?因缺少C、D部分,其實閱卷員也難以評核個別詞彙是否關鍵,如有需要時略刪一兩個也無傷大雅。
也有考生會把資料放進表列之中,因評卷準則不計算任何表列內的文字。例如在B部分有考生會把重點詞彙和解釋放入表列。不過考評準則下閱卷員需審視某資料使用表列展示是否適當和合理。曾有考生把二三百字的一大段文字放進一個方框以減少字數,有取巧之嫌,因而在表達與組織方面會被評較低分數。這一點必須注意。
如果考生早前在A、B部分的字數不足1,500字,便可建議他們增補一些內容。不少考生在議題的爭議點和背景現況方面著墨較少,以致議題重要性和討論重點不夠突出。此外,不少採取一手資料搜集方法的學生都沒有好好地解說他們的取樣方法。例如以甚麼方法選擇問卷調查的受訪者?訪談對象有甚麼權威性和可信性就探究題目發表令讀者信納的意見?這些部分可提議學生作出補充。
在疫症和政府決策混亂的雙重打擊下老師和考生實不易為,惟望大家共勉去面對今屆考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