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at so?”
對於學生來說,老師課堂上教過的內容,畢業後大部分都會忘掉,但課堂外有意無意的一句,卻能終生受用。
筆者在中學時期是懶學生一名。由於就讀的傳統男校,那個年代自由度很大,甚至唸中六時可以「走堂」而不會受到訓導主任的「招呼」。於是,中六那一年很多上課的時間,我其實是在學生會辦公室或其他沒有課堂的課室中度過。
其中,高考經濟科是筆者的「走堂熱點」。由於任教該科的老師是同校師兄,深諳母校「文化」,而且「新來新豬肉」,自然被我們這些頑劣學生有機可乘。還記得那時三月是學生活動的旺季,加上三月底還有一年一度的聯校綜合晚會,走堂自然不可缺少。到了四月初活動完結,再回到經濟科的課堂,老師說:「返嚟啦?」筆者仍是與他相望一笑而已。(經濟科老師現在已貴為母校的校長。)
不過,令筆者終生受用的,還是中六下學期考試之後、派成績表的時候。這樣走堂,筆者又不是那種一點即明的天才學生,那學期的成績當然大炒,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經濟科。既然沒有好結果,經濟科考試那天乾脆請了病假。但是派成績表時怎麼辦?
那時的班主任是一位年過七十的愛爾蘭神父。課室裏只有我和他。他淡然地問(用英語):「為甚麼考經濟科那天請假?」我答:「嗯,那天我發燒。」
神父平時只會展現和顏悅色的微笑,那一刻他很「蠱惑」地「戚」起一邊眼眉,稍為提高了半點聲調地問:「Is that so?」(真是這樣嗎?)
當下筆者實在羞愧得無地自容。那一刻明白了一個道理:謊言只會騙到自己。你以為可以騙到別人,但其實你是在騙自己可以騙到別人。
當年神父的問題,成為我時刻銘記於心的說話;神父那時的神態,以至說那句話的語氣和那時課室的環境,到了今天,半百之齡的我還是歷歷在目。自此我努力地提醒自己這個說謊的教訓。
在大學三年級時,我出現了一次「實踐」的機會。那時要買電腦,還要趕潮流買 Mac Plus。靠着兼職補習的收入,艱苦地儲錢,終於儲夠錢買二手機(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很不可思議吧?)。媽媽知道我的情況後,對我說:「其實你騙爸爸說你沒錢,他可以資助你嘛。」我答:「為甚麼我要說謊?」
媽媽那時臉上似笑非笑但泛着滿足感的樣子,同樣令我畢生難忘。
今天輪到自己站在課室授課,亦會要求學生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前兩天,上中三的歷史課時,我抽籤抽到坐在後面角落的男生回答問題。他說聽不到問題要我重覆一次。我問:「你聽不到是因為你沒留心還是我的咪音量太小?」他說是咪音量太小。我轉而請坐在課室另一個角落的女同學重覆我的問題,她清楚地說了一遍。
於是我再問那男同學:「那究竟是你沒有留心還是耳朶有毛病?」他說是耳朶有毛病。我說:「唔,那我要約見你的家長,告訴他們你的病情,請他們帶你去看醫生。」這時男同學說他沒有留心。
我當然知道,同學其實是跟我開玩笑,所以我不介意。但願他們感受得到我心裏說的這句「Is that so?」便足夠。
今天老神父已經回到天父身旁,但我還是逼學生聽我一次又一次地訴說這件往事。其實教育就是這樣吧?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