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資料搜集貼士
筆者任教學校的中五學生,剛要進行獨立專題探究(IES)的資料搜集工作。他們大概擬好了問卷,經老師給予評語,準備在農曆新年假期進行資料搜集。早前筆者給予了他們一些忠告,在此也與各位同學分享。有關問卷設計技巧等等的知識,不少教科書、報章通識版等都有很詳盡的解釋。因此筆者分享兩點一般同學較少留意的意見,供同學們反思。
一、第三者意見的重要性
相信不少同學都很用心設計問卷及訪談訪問稿,但有時效果仍不理想。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同學們沒有嘗試為資料搜集工具作試驗。縱使老師會為問卷的草稿給予意見,但老師對於同學心中對探究課題的理解與研究方向,始終不會有百分百的了解,因此未必能完全準確地修訂問卷至完全符合同學探究的需要。
在這個問題上,透過試驗調查(Pilot Test)獲取第三者的意見十分有用,但筆者發現在中學的IES很少進行。其實花少量時間進行調查,對整個探究都有得益。這是因為我們在設定問卷時都有自己的盲點。例如我們探究議題的認識較深,有時假設受訪者也知道這些知識,因此令受訪者不明白問卷的內容;或者中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參差,有時行文有欠流暢或語意不清。在訪談方面,除了以上問題外,我們都不是專業的研究員,但進行一個成功的訪談最重要的正是臨場應變。進行試驗調查正好讓同學們作綵排。
在中學階段,我們對試驗調查的要求當然不像在大學那樣嚴謹和系統性。這裡建議一些簡單方法,相信已會有一定效果。問卷調查方面比較簡單,可以找兩、三位同學或親友試做,然後請他們忠實地指出問卷中語意不清、選項不夠徹底等問題。這樣同學便可以因應這些意見修訂自己的問卷。
二、超脫自身框框的思考
訪談的情況略有不同,因為很難找人試驗訪談。例如我們希望訪問一位校長,我們可以找誰來試驗?找我們的家長或同學,他們都不能代入校長的思維作答,因此無法對訪談問題給予適切的意見;但若我能找到一位校長試答,那我倒不如直接請那位校長為訪談對象不是更好嗎?
在這情況下,筆者建議同學自己訪問自己。意思是同學暫時擺脫自己作為學生或訪問者的身份,代入受訪者的身份回答擬定的問題。因為同學對研究課題到了這個階段應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比其他同學應更能代入受訪者身份回答問題。
各位同學可能會問:自己寫的問題自己答,不正是犯上上文說的盲點問題嗎?
這就涉及學術研究上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超脫自身角色(detachment)。我們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必須跳出自己的研究者角色,甚至盡量以客觀的方法審視現況。這種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有用。筆者在學校擔任學生會顧問,經常忠告幹事們在籌辦活動時,要跳出學生會幹事而返回一般同學的身份,去考慮這個活動他們有沒有興趣參加,以及參加時需要留意或可能擔心一些什麼。
進行探究也一樣,我們超脫研究者以及高中生的身份,從一個普通市民或受訪者任何一人的角度去回答訪談稿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殊不容易,而且需要一定的決心和經驗。但筆者仍鼓勵大家盡力嘗試。這種態度在我們以後的人生中作各種學業、生活、職業上的決定時都會很有用。以上兩點,希望能幫助大家在進行IES時更得心應手。
原文刊於《大公報》 201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