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文憑試通識科卷二短評
Apr 27, 2021
去年通識考試後在個人臉書針對試卷寫了一些短評,然後轉載至這Medium平台,卻無心插柳地一整年平均每天有過百人閱讀,喜出望外之餘也看到今天對於殺科在即的通識科仍需要相關的支援及分享。更加因此早一陣子開了《末世通識》的YouTube不牟利頻道。因此昨天考完2021年的通識卷,也來留些雜想作點紀錄也好
《末世通識》「2021文憑試通識卷二短評」:
https://youtu.be/V5qc6VYlnwY
整體而言:
- 整份考卷一些基本特徵仍在。8+12分的分題結構、(b)部分考的仍是較高層次的「多大程度同意」及「比較題」等。不少老師認為今年的考卷較淺,但其實有不少「伏位」⋯⋯。
- 議題方面卷一卷二均避開了所有政治敏感議題。這本是意料中事,但是以往強調的價值觀(即使是非與政治直接相關的)也全部欠奉。這是「陰乾」通識科的刻意為之還是擬卷人的層次所致?
- 卷二固然是「延伸回應題」,考生必須就自己所知補充大量例子和推論;但以往在資料中仍會就題目所問的思考方向提供線索和簡單的例子示範,以引導考生如作答。同樣地今年的擬卷者是刻意改變資料用途還是不理解卷二資料背後的考量?
- 以往筆者經常跟學生說:「我們老師在學校出卷有時會考慮不周;出去考試的試卷就唔同,考評局出卷是非常謹慎而且經過多個程序的,因此資料和題目每一隻字都要『啄』清楚。」看過今年這份卷,以後實在不敢再這樣說⋯⋯。
卷二第一題:
- (a)題是穩紥穩打的因果關係題目。資料提到的「知識和警告」等字眼雖空泛,但總算有點上述的提示作用。
- (b)題的問題可大了。題目問考生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醫療專業人員在維持公共衞生方面扮演最重要角色。」注意:以往考卷問的是某某「應否」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這裏沒有「應」字,筆者看過英文卷也沒有「should」。
- 問題就來了:題目的表達是在問「實然性」而非「應然性」。換句話說,題目不是像以往的考卷般問「醫療專業人員」相對其他例如政府、特首、非政府組織、教育機構等持分者何者應「扮演最重要角色,」而是問現在香港的實況是「醫療專業人員」還是其他例如特首是正在「扮演最重要角色。」
- 筆者估計題目的原意是「應否」;但題目的寫法傾向問「是否」。這樣一來整個題目的意思完全不同,或者最低限度筆者相信考評局也必須承認題目的寫法有歧義,那考評局會否接納考生兩種理解?兩種理解之間的評分可比性如何考量?抑或會強行「落閘」只接受「應否」的答法而把「是否」視為錯誤解讀?
- 筆者估計考評局是會取後者,而答「是否」也給予最高6分的層級;答「應否」的考生亦很可能佔絕大多數,而且「是否」根本是很難論證的(考生又不是行政會議成員,怎知道誰「是否」最重要?),大條道理給他們較低分數。但這明顯是違反邏輯的。
- 作答形式方面,(b)題是「比較」題型,因此考生需要以「醫療專業人員」逐段與一個持分者比拼,再以衡量準則論證「醫療專業人員」為何是(或不是)最重要;然後同其他持分者逐一重覆這個程序幾次。
卷二第二題:
- (a)題也是問因果關係。但題目用的字眼是「消費模式」,而資料描述的是「消費方式」(資料A)而未有對「模式」作任何指引。考生是否需要把「方式」提升至「模式」的層面?如果要,在資料沒有任何指引之下要求考生自行「提升層次」超出了8分題一般較低的思考層次要求;如果不要,那為甚麼資料與題目的用語不一?
- (b)題的題目問法是「正路」的,考生也應該不難應付。有趣的是其實資料B和C都在全球層面討論議題,為何(b)題反而以香港青年人為討論核心?
- 還有一點是三項資料其實沒有給與任何具體實例。以往例如即使問及K-Pop等考生大多十分熟悉的議題,資料也會描述一些粉絲行為提示考生作答方向。須知道通識科與其他傳統學科不同,每家學校不會用同一組範例,即使同一範例切入點也不同,資料的提示便變得重要。這題資料的空泛是否代表擬卷的「新方向」仍待考評局解釋。
- 作答方面,(b)題似乎屬於「評估」題型。如果是,考生若只答「機遇」或「挑戰」最高可得6分;但如考評局視之為「多大程度」題則在9分封頂。其餘的正反駁論立場框架兩者無大分別。
卷二第三題:
- (a)題看來是正正常常的。有趣的是其實根本不用看資料考生也相信有足夠底子作答;反而資料只指向土地和財政資源這兩個向度相近的因素,在作答時只可當作其中一個論點。對於8分題目一般要求三至四個論點幫助不大。不過反正不靠資料考生也可輕鬆作答,也就沒有所謂了。
- (b)題同樣是較為正常的「多大程度同意」題型。但同樣兩項資料其實沒有怎樣觸及「生活素質」,又要考生自行引申了。那其實題目的兩項資料的作用是甚麼⋯⋯?
如果筆者是考生,首選是第三題、次選是第二題,最後才是「伏味」較重的第一題。但當然新人事新作風新常態,筆者這些舊香港的人所累積的經驗也可能不中用也說不定。
原文刊於《眾新聞》(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