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文憑試通識卷二短評
3 min readApr 27, 2020
- 整體而言題型不算刁鑽。以 (a) 題來說,三題分別是「難處」、「阻礙」和「影響」,都不是考生一般感到困難的類型 (如「價值衝突」等等)。
- 三題 (b) 題之中,兩題為「多大程度」而一題為比較題。比較題一般而言考生會覺得較為困難,不過已出過多次,相信老師也有重點操練,希望考生不會再墮入分述而非對碰比較的陷阱吧。「多大程度」就是基本功。
- 就議題而言,第 3 題「智慧都市」聽說是坊間大熱,因此選答的考生數目應該不少?但 (b) 題要扣緊「可持續的社會」是一個陷阱位。估計一些考生會單論「影響」及「發展」,但忽略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向度 (如跨代發展和均衡發展等)。如中陷阱不知會否被扣在 6 分。
- 第 2 題問中國民企可能還上的阻礙,資料已有貼士,一般考生有溫書應該都寫到一些論點吧?但 (b) 題問中國國企取代民企的問題,是否該從「國進民退」作為思考起點?這題少留意中國經濟新聞的考生較吃虧 (而這應佔大多數吧?),因在卷二延伸題需要考生引用自己所知的例子作答。這題恐怕較少考生選擇吧?
- 第 1 題應該最大路吧?非物質遺產對香港當代生活的貢獻,不算很貼身但應在生活素質和中國單元都或多或少會提及。一些老師估計這題最多考生選擇。
不過想借這個位講少少近年對通識改革的想法。聽過很多老師說希望 EDB 和考評局日後能「官方指定」通識教和不教哪些概念和議題。個人覺得這是極之荒謬而且完全破壞這科宗旨的想法。
通識科本身應該是要學生透過研習不同議題後,能抽取與消化其中的概念、價值和技能,以及聯想相關案例後應用在不同情景之中。去年考 K-Pop 粉絲群組,我相信沒有太多老師真的在課堂中教過,但考生表現卻十分好 (如沒記錯是三題中最好的),並且能引用全球化和個人成長等概念,應用在自己對 K-pop 和粉絲的親身例子去作闡釋。這說明學生根本不像成年人所想那樣要我們去規範課程他們才懂學習。他們的融會貫通能力比我們想象的更高。
因此論者要求 EDB 限定討論哪些議題和概念只會扼殺學生討論和思考空間,令他們只不斷地往「指定議題」中鑽空子作軍備競賽。如此下去通識便會變成死記硬背的科目,還未提到實際可行性的問題 (例如中四時興的概念和議題到他們中六考試時已 out 等)。希望現時通識課程檢討小組不會被扯到上述的方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