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卷一數據題處理

--

文憑試開考在即,各位老師定必正與同學們努力操卷。筆者以往曾在一些通識講座中聽過取得5**的應屆畢業生分享。他們大多數的意見是在分配時間操卷時,宜側重卷一題目,尤其是數據題。本文嘗試跟各位分享一下相關經驗。

多操練卷一題目不無道理。一些考生表示由於較高分的題目(例如卷一的 [c] 部分或卷二)大多數考生都不能取得最高層級的分數而有失分風險;反而卷一中四至六分的低分題目是寸土必爭,其中又以數據題最難處理。因此,雖然相信老師和考生對此已多番操練,但仍請容許筆者在這裡列出一些考生在試場作答時,可能因緊張而時常忽略的要點,作為提醒的清單也好。

首先,把表列的項目分類。在閱讀表列時,如果橫列或直欄有3個或以上的項目便應嘗試分類。例如去年(2020)卷一第一題資料B提供了7項「香港學生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的不良影響。」其中第二至四項(「放棄外出活動」、「減少睡眠時間」和「影響學業成績」)屬於對學生個人的影響;但其餘第一及第五項(「與父母爭執」和「向父母、朋友及師長隱瞞上網時間」)則屬於人際關係方面的影響。

雖然並非每一題都要求同學分類作答,但這樣分類一來可以令閱卷員感到考生不只是在抄寫資料;二來作答時間有限,很難逐項交代,因此若能以類別作答,便可以交代全個表列的情況,但又不至於逐個數字抄寫以致過於冗贅。

資料解讀及分析十分重要,但作答時也要做齊要求才能取得滿分。每一題的具體要求固然各有不同,需要考生仔細閱讀題目,但也可以參考以下5項答卷元素,以確保作答的細節齊全。

一、主題句:考生在答案的第一句,便應開宗明義直接回答問題。例如題目問及某現象的趨勢,便應在答案第一句指出;但主題句應保持精簡,通常一句已足夠,太長反而令焦點模糊。

二、引述數據:即使主題句正確指出了題目要求的解讀,但卻不可忘記引用數據,以免令論點缺乏根據。大多數題目不需要同學引述所有數據,或可如上文所指般把數據分類,然後引用同一類別中較有代表性(如最高或最低數值)的數據便可。

三、簡單計算:引用數據後宜加上簡單計算,讓閱卷員看到同學並非搬字過紙。可能是簡單的加減數或百分比的計算等等,太複雜反而令閱卷員一頭霧水。此外,計算後如何表達也要準確。例如由2019年的100升至2020年的400,可以寫成「一年之間增加三倍」或「2020年是2019年的四倍」。這些細微錯誤也足以令同學不能取得滿分。

四、形容幅度:除了引用數字及計算外,也應以文字形容數值變化的幅度,例如「大幅」或「輕微」上升、「大致相若」等,讓閱卷員看到同學對數字的感覺。

五、推論社會現象:部分題目在數字背後往往希望同學理解某種社會現象,例如家庭入息中位數反映社會貧富現象、中國生育率下降反映人口老化現象等。個別題目未必需要同學做這一步,但在通識卷中「IR」(非題目所需)的答案不會扣分,因此如有猶豫而有時間的話加入此項也無妨。

以上各項希望能幫到各位老師給同學一個備忘清單,以免他們掛一漏萬而失分。各位老師努力!

原文刊於《教協報》715 期〈通識縱橫遊〉專欄 (2021–03–15)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