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十年:十年前後

Colin Lai 賴得鐘
2 min readMay 22, 2019

--

憶及分別在多年前和幾星期前參與的討論通識科的情境。

新高中課程開辦之初,多個科目設有校本評核,令不少師生叫苦連天。教育局高層邀請了一些前綫通識老師會面作諮詢。席間有高官說:「其實以往我們讀書時都沒有校本評核,現在為甚麼要做?」

作為一名懶鬼,筆者當然「打蛇隨棍上」,當時建議不如索性取消獨立專題探究(IES)。但該教育局高官又說:「剛剛才開始推行便取消,我們很難向公眾解釋吧?」結果IES 當然沒有取消。據說那時候另一名主催通識科的官員對筆者嘗試摧毁她的心血十分反感。

多年後的今天,就早前報道指,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有意把 IES 轉為選修,筆者竟會在報章撰文,並嘗試向各方遊說,力陳 IES 是體現通識課程最重要的部分,因隨着考卷日漸規範化,以及各選修科陸續取消校本評核的趨勢下,IES 已成為通識科甚至整個文憑試體現自主學習和批判思維的最後陣地。沒想到前後十年,自己的立場竟有如此戲劇性的逆轉。

為甚麼?這又令筆者憶起幾個星期前與一群年輕人討論通識科改革方向時討論的一個問題:「為甚麼我們聽不到其他文憑試科目,就其科目宗旨和意義有像通識科一樣多的民間討論?」

與會者共識是社會對通識科的期望,不止是一個大學入學試科目,反而深感通識科是被賦予一份額外的社會意義。我們不希望這一科是純粹操練便取得高分的工具,而是學生的確可從中培養公民意識與社會關懷、提升批判思考和理性思維的科目。

如何取得應試與課程意義之間的平衡固然殊不容易,但通識科的重要性卻已深植年輕人心中,成為必修科目已不容置疑;甚至當年試做考卷卻「肥佬」並一直批評通識科的才子早前在節目中,竟也同意通識科對現今香港教育體系的重要性。當天有份設計這一科的各方人士(包括惱了筆者的那位官員)應感到安慰,因我們這批老師一直在奮力捍衛着它免受四方八面的攻擊,以繼續實踐社會賦予這一科的使命。

原文刊於香港電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9–05–17

--

--

Colin Lai 賴得鐘
Colin Lai 賴得鐘

Written by Colin Lai 賴得鐘

退休中學通識和歷史科老師、辯論隊導師;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香港蘋果用戶協會前會長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