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作繭自縛:回應通識答卷框架質疑
近日坊間出現對於通識科試卷考評的不同意見。由於政府剛就文憑試各科開展檢討工作。業界提出意見本是好事;但部分意見源於不少對通識考評標準的誤解。為免公眾誤會加深,筆者略舒己見予以澄清。
首先,不少同工誤以為通識科有非常嚴格的作答框架限制,甚至作答多少個論點也有規限。例如香島中學通識科主任吳壁堅老師近日在報章撰文指通識考試是個「思考怪胎」,因「評卷參考中清楚列明」答卷「應具備三正一反」的框架。(但「兩正兩反」和「三正三反」他則覺得「還說得過去」。)另外,考評局主辦的文憑試評卷講座答問環節也時有老師詢問卷二究竟要回答多少個正反論點。
筆者自首屆文憑試始即協助考評局向通識科閱卷員講解評卷指引,近年亦於負責檢討通識科試卷設計及評分標準的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科目委員會出任主席,至今未見任何一份評卷指引找到考生必須以「三正一反」或任何其他論點數量組合的評分要求,未知吳老師等論者指控出處何在?
例如2017年卷二第1 (b) 題問:「在全球化的經濟下,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抗拒用完即棄文化?」評卷指引對最高得分層級的要求包括:(1) 理解並扣緊題目要求、(2) 必須有清晰立場、(3) 從不同向度作出論證、「全面」地(即兼備正反雙方論點)就其立場作出論證。其中完全沒有「三正一反」的要求。即使考評局網站公開的兩份高分(第五級)樣本亦非「三正一反」。
更重要的是,單以正反論點多寡豈能用作判斷答卷質素?三加一、二加二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論證質素。換言之,考生單單列出正反論點而無法論證立場,只能取得中等評級;要取得高分,他們必須有清晰立場,並能清楚闡釋才行。若然考生寫四個論點,兩正兩反而論證卻滿口歪理,絕不會比三正一反甚至只有正方論點卻有理有節的答卷更「說得過去」。
再看考評局的中等(第三級)答卷,分數較低的原因是「未能扣緊全球化經濟特徵作答」以及「作答焦點在消費模式而非用完即棄文化」,換言之是考生錯解題旨及概念混淆,與正反論點多少完全無關。
另一項對通識科的常見指控是考生只用少量資料便對爭議提出贊成或反對的立場過於武斷。例如上述吳老師指通識科「違反人性」,因考生論證立場時,「持分者永遠只執着於自己的強項而攻擊對方最弱的一環。」另一方面也有如何漢權退休校長等批評者指通識答卷只要求考生列出正反論點,缺乏判斷力的鍜練。
以上兩項指控同樣遠離事實。通識科論證題目,必須有正有反,考生並必須提出其立場並加以論證。在理性討論中以「自己的強項攻擊對方最弱的一環」,即提出自己認同的理據嘗試說服對方,理應是所有理性討論的基本進行方式,而非只論述一方論點以偏概全。
同樣,在上述的高分答卷中,考生的立場為人們難以抗拒用完即棄文化。論點之一指出現時市民環保知識大增理應能減少廢物;然而傳媒不斷宣傳最新時裝,令人難以抗拒,因而對此不表樂觀;討論中引用全球化概念及韓國文化潮流(從眾心態)等概念。固然在考試中不能期望考生引經據典長篇大論,但簡單一段文字已列出正反論點、準確應用相關概念,並合理地說明立場,絕非上述論者所說的一言堂或「三正三反」的各打五十大板。
固然考評局及教育局在向前綫老師講解評卷準則方面可能仍有改善空間,但作為前綫老師甚至科主任,亦有責任細心閱讀考評局的官方樣本及文件,以理解考評要求以教導學生,才不會辜負學生及公眾的期望。
(原文刊於 2018–09–21 《星島日報》教育版)
==============
賴得鐘
資深通識老師以及香港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科目委員會主席。以上言論不代表所屬學校及委員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