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 STEM 入通」的考慮與忠告
筆者反而想問的是,若然撰寫課程的專家認為,「文理兼備」是如此重要的課程目的,為何不白紙黑字在課程文件中申明?
關注通識科發展的人士早前應該發現,批評通識科的文章又再在各媒體中出現。原因可能是10月尾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負責檢討通識科的專責小組在2019年初會就這一科未來發展有初部意見,然後進行公眾諮詢,並預計在2019年年底,提交報告 (註1),因而觸動了各方神經,不同持分者也發聲搶佔言論陣地。
這些批評的其中一點,是指通識科欠缺STEM元素。支持這個論調的人士提出,「通識必須文理兼備」,需要有理科內容如科學、科技等(下稱「STEM論者」),這個說法頗堪玩味,筆者在此嘗試釐清一些誤解以及提出意見,希望有助大家未來的討論。
STEM論者所持的論點,是「文理兼備」乃通識課程宗旨之一,現時課程側重個人、社會及人文(PSHE)範疇,有違初始的原則。對於這項所謂「課程宗旨」,筆者早已在這個專欄撰文澄清 (註2),課程文件根本沒有這項宗旨或要求。大家只須下載課程發展議會和考評局合訂的相關課程文件(註3),並進行簡單搜索,便知筆者所言非虛。
然而有STEM論者卻反駁,說他們訪問了多名當年有份參與撰寫通識科課程的人士,均聲稱有此「文理兼備」的宗旨。原來,課程文件的解讀是憑「口說憶述」,即使文件沒有寫進去,也由他們一錘定音嗎?筆者反而想問的是,若然撰寫課程的專家認為,「文理兼備」是如此重要的課程目的,為何不白紙黑字在課程文件中申明?
筆者並非反對在通識科加入STEM元素,但通識講求批判思維,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議題時,基本上也應弄清事實、有理有據。「文理兼備」沒有寫進文件,便代表這不是通識課程的必定要求。
不過,這也不代表通識科不應包含科學領域的討論。事實上,現時單元五「公共衞生」、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便屬於科學範疇。但前提是,這不應是通識科的指定動作,而應該是符合通識科課程須緊貼社會,以至世界發展趨勢的特質而作考慮。換句話說,回到 2009 年前設計新高中課程時,「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正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公共衞生」單元也是因 2003 年爆發沙士(SARS)而成為港人關注重點,所以設立這兩個單元便順理成章。
這引申出筆者對通識課程加入科學內容的三點意見。一、通識科的科學議題,應先考慮世界趨勢。當然,公共衞生、能源科技和可持續發展都極為重要,但相比之下,互聯網與大數據,以至「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 ,似乎更主宰未來10年的發展。2019年通識科課程檢討,是否應審視單元五、六由此取代?
二、即使加入科學議題,仍應以通識科一貫的人本道德與社會層面方向討論,例如科技應用與日常生活及社會發展帶來的利弊、科技發展衍生的道德問題等等。現時單元五、六亦是由此方向,而非科學技術層面切入。說到底,以通識的角度切入,讓年輕人了解科技的本質,從而懂得欣賞、批判及發掘當中更深層的意義,才是通識科的宗旨所在。
三、至今力倡把科學議題加入通識課程的人士,從沒具體說明加甚麼內容及其原因,亦沒有處理如何與現時課程統合的問題。若要提出這方面的課程改動,最少也該有些誠意,草擬一些具體建議作討論基礎吧?
筆者看過有文科出身、卻力主將STEM融入通識的老師,走進科學實驗室做了一個實驗後,很興奮地高喊通識要加入科學議題,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做科學實驗真的是通識?通識課程檢討是每年影響數以萬計考生的大事,大家提出意見時,實在不應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