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建基於看得到的公平
「公平固然重要,但看得到的公平同樣重要。」否則,公信力打開了缺口便一發不可收拾。從這次TSA的爭議,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因為任教的不是中英數三科,也沒有小孩,因此對於近日有關「全港系統性評估」(簡稱為大家耳熟能詳的TSA)的爭議實在不太瞭解。碰巧剛剛要帶辯論隊預備一場有關這個議題的賽事,稍為閱讀了一些資料,以為可以解開心中的疑團,怎料問號卻愈來愈多。
最大的問號是:其實教育局已經一次又一次說明TSA無關殺校與否(最少近年是),也與學校收生和學生派到哪些中學無關,那麼學校為甚麼要學生努力操練TSA試題?從近日的報導可見,即使校長、老師說收到教育局官員的電話,「關注」他們任教的學校TSA評分偏低的情況,但筆者仔細看了他們引述教育局官員的「勸告」很多遍,似乎未有一名官員清楚表示TSA分數偏低便會有任何具體懲罰。既然如此,學校究竟為甚麼要投放這麼多資源(包括課時、老師人手、支援教材等)在TSA上?
若然教育局上述的澄清是真確的,TSA真的不會用於殺校和派位(從上面引述的說法的確沒有確切證據證明他們說謊),教育局與學校便真的出現了很大的溝通問題。否則為甚麼教育局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地澄清,社會仍然不相信教育局的說法?而這溝通問題的根源,在於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公信力蕩然無存,並且似乎沒有致力去彌補這個問題。
執筆時,立法會剛完成了有關TSA的公聽會。教育局局長竟然沒有出席。但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公眾對某事物的觀感往往是很籠統的,意味政府各部門各官員的言行都會造成影響。例如行政長官梁振英的UGL事件未有清楚交代而廉政公署也沒有立案調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擁有新界東北土地卻不避嫌地仍然主導該區的龐大發展項目;警方在檢控示威者與警隊內部涉嫌違規者所花時間相差甚大;以至中聯辦挑戰《基本法》司法獨立原則,要勞煩現任與前任首席大法官馬道立和李國能公開澄清……。
以上一切一切都會點點滴滴地削弱市民對當權者是否公平的信任,甚至到了某個點,部分市民會開始質疑政府是否有意罔顧公平原則以謀取私利或權力──不管以上的官員其實是否公正行事。所謂「觀感就是實況」(Perception is the reality),看不到的公平,市民就會視為不公平;市民不明白為何不公平,就會以陰謀論視之,認為主事者以權謀私。
當這種觀感一旦形成,市民便會事事質疑、事事挑戰。例如上述的TSA爭議,為甚麼政府多次澄清仍然改變不了公眾觀感?學校為何仍然認為TSA會引致殺校,因而需要操練學生?家長為何仍然認為TSA會影響子女派位而容忍操練的進行?筆者用最良好的意願去想,可能教育局中人會認為他們百詞莫辯,但始作俑者,還不是政府自己過去幾年累積下來的「陰德」所致?結果就是看來好像小風波的TSA爭議,卻觸及了市民心中最大的不安和怨憤,甚至醞釀更大的抗爭行動,令政府左支右絀舉步維艱。說到底就是政府自己做得不好的緣故。
因此,筆者在學校裏作為一個中層管理人員,也時刻提醒自己「看得到的公平」極其重要。例如在每年編訂教學安排時,筆者與其他老師共同任教同一個級別,都會先讓同事先選任教哪一班,他們選完了剩下的才留給我。今年筆者因希望以某一班中六作一些教學試驗,而主動要求任教某特定班別,也要先向同事解釋原因,然後在學期過後也會向他們交代試驗的內容與結果。我們明白學校不可能是完全民主的機構,但正因如此,高透明度以及管理人員主動釋疑,是避免形成錯誤觀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各位同學在履行班長或課外活動小組幹事職責時,要時刻提醒自己去主動理解可能令同學感到不公的地方,並提高透明度以及避嫌,以讓同學「看得到公平」,才能締造對你和同學都愉快的雙贏局面。
原文刊於港台通識網《集師廣益》2015–12–02